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區之開拓史及區名緣起

         全區現4萬9千多人口,大部份務農,或兼營漁業,因而真正成為綠野平疇的魚米之鄉。本區的開發史,據縣誌記載,應追溯康熙40年(西元1701),由化番衛阿貴首先開墾。至康熙58年有泉州人連蔡盛等至此開墾,並與附近番社交易,日漸形成熱鬧街道。日後廣東陸豐人徐立鵬、徐理壽、徐錦宗、黃君泰、黃海元、張阿春等人,在開墾竹北二堡時,新屋區即屬此轄區。之後,廣東鎮平人巫廷政,福建同安人曾國詰、歐天送,南安人曾六,惠安人楊夢樵等陸續開墾崁頭厝(今永安里)、蠔殼港(後改蚵殼港,今屬蚵間里)一帶的濱海地區。崁頭厝港在本區開拓史上,實佔有重要地位,不僅具有運輸接濟功能,並促進本區發展,係為良好貿易港及漁港,福州、廈門、汕頭之商船,常載有杉木、牛骨、布匹等物來此交易。地區位置圖

         直至乾隆初年,廣東凌豐人羅允玉,海豐人范文質之五子相繼渡海來台,並向內推進開墾,以後家口繁多,羅家居住大溪墘一帶發展,范姜氏於東勢(今東明里)一帶居住,後因番人出草,慘遭殺身多人,又因不敷居住,乃於現今新屋地方,新建屋宇,分而居之,區人稱之為「新屋」,以後遂成庄名及今之區名。農田水利灌溉,取自水圳,無虞匱乏,益以政府為使農田土地充分利用,增加稻作產量,普及農業機械化耕作,土地重劃推展各地區,以致農業發展如日中天。在行政區域上,本區早期屬於城外北廂,後改屬竹北二堡,再棣楊梅壢支廳。當時新屋區與大坡區並駕齊驅,後新屋區的交通市集,漸漸發達,超越大坡、崁頭厝鼎足的形勢,脫穎而出。大正九年,日治時廢大坡、新屋兩區名,合崁頭厝而成新屋庄役所。二戰後改為新屋鄉,屬桃園縣。並因應103年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直轄市,成為新屋區。


地名分類

       台灣地名的來源雖較複雜,兼以不同語言之訛傳,分合轉變亦較混亂。但歸納言之,當不出: 1.地形地名,2.方位地名,3.示意地名, 4.紀念地名, 5.聚落地名, 6.特產地名,以及 7.複合地名等七類。

       茲將新屋區地名分述如下:

  1. 地形地名:鳳山,為台灣最古老地名之一,因其他一山丘,形似展翼欲飛之鳳而得,可能亦與該山土壤之作紅黃色有關。在區內有下田心仔、大坡、三角堀、深圳、埔仔頂、後湖、犁頭洲、水流。
  2. 方位地名:地名之以「專名」部表示其所在方位的、如台北市、台東縣、中壢區與線西鄉等。在區內如下庄子,上鄉、下鄉、北勢、東勢、上庄子、十五間尾、榕樹下。
  3. 示意地名:地名之用吉祥與善良的語詞構成其專名部份,以表示命名者或改名者的主觀希望及旨意的,概司稱為示意地名。如新生,清華、永安、東明等。
  4. 紀念地名:地名以其專名部記載歷史或偉人功德乃至名勝古蹟者,皆可稱為紀念地名,如光復、安平等。在區內有番婆文、水碓、石牌嶺、九斗、石磊等。
  5. 聚落地名:台灣聚落型態及其分布,深受天然環境、移民組織與漢番接觸等之影響,故以厝、庄、圍、結、營、寮、社等為名之地甚多。在區內有頭厝、甲頭厝、社子、十五間。
  6. 特產地名:如欲從地名中表示當地特產之種類,因特產而起之名。在區內有槺榔、赤牛欄、蚵殼港、員笨。
  7. 複合地名:地名之由兩個二次地名或兩種不同來源構成者,可稱為複合地名。


地名緣起

  1. 員笨(下田里):從前此地農產品即穀物類,以竹編成圓形的竹筏當做容器,置放於田中的高地,故謂之。
  2. 下田心仔(下田里內):此地周圍平場,中央是含砂礫高地,地主叫開墾者填平時,指下方為下田心仔,因而得名。
  3. 青草坡:勝本初開此地時,先拓一池,不久池塘中長滿青草而稱之。
  4. 大坡:徐姓人氏開墾此地為一大池塘。
  5. 三角堀:有一角形的堀。
  6. 十五間:徐姓人氏在此地開時,建有十五間茅屋。
  7. 十五間尾:十五間散屋的下方。
  8. 後庄:十五間尾的後方。
  9. 蚵殼港:該地有一小港灣,港內多蚵螺石,村人常在採收蚵(牡犡),故稱之。
  10. 深圳:此地常乾旱,由三角堀挖一很深的圳,引五灌溉,故謂之。
  11. 崁頭厝:此地有一大土墩,土墩崁下有小部落居住。
  12. 下庄子:姜勝本開墾土地中最下方的,毗鄰郭姓開墾的土地。
  13. 上榔:該地許多榔樹,其上方謂之。
  14. 下榔:叢生榔樹之下方。
  15. 埔頂:較高之地。
  16. 榕樹下:地平坦且多生榕樹,農民夏天時常在樹下乘涼,故稱之。
  17. 後湖(下埔里):在大牛欄後面有一處似湖的原野,長滿青草,適合闢為牧場。
  18. 下埔頂(永興里內):此地曾為姜姓人氏放養很多母牛營利維生放於下方高亢之荒地。
  19. 石牌嶺:此地東方有一大溝,牧童以石砌成石牆,冬季在此牧放時可防風。
  20. 赤牛欄:徐姓人氏在此放養很多黃牛,並建有許多牛舍。
  21. 新屋:乾隆初年,范姜殿發兄弟五人由廣東海豐縣來台,住東勢甲頭厝並建有房屋,以姜勝本為號向官方申請墾地,該時社子為番社,某日夜間番人出草,家族三十四人慘遭殺害,因而認為此地危險不宜久居,乃移居至現新屋地,建築房屋,故名之。
  22. 北勢:姜勝本在甲頭厝居住時,北方有一村落故名之。
  23. 紅泥坡:上青埔八七番土地,有紅土池沼。
  24. 石磊子:石磊子八七番土地內有石堆。
  25. 水流:此地甚為低窪之處,有人在此建房子,被洪水沖走故名之。
  26. 東勢:姜勝本在甲頭厝住時,東方一帶土地。
  27. 上庄仔(東明里內):姜勝本於甲頭厝居住時,上方之村落。
  28. 甲頭厝(東明里內):地方之保南、甲長的辦公所在地。
  29. 社子:此地番人部落。
  30. 番婆文:有一番女死後葬於此地。
  31. 水店(埔頂里內):埔頂崁下有一小河,利用水碓(舂米器具),故謂之。
  32. 後湖(後湖里內):姜勝本由東勢甲頭移居新屋,以新屋為久居地。從事開墾新屋(現范姜祖堂面前的平坦地,墾畢,在此平坦地後方又發現一平坦似湖原野,故謂之。